夏季熱病熱傷害 正確處置不可不知 .

2011020817:58
   

  82243_3040537_59.jpg

 
受溫室效應影響,全球夏日氣溫逐年升高,高溫環境中,人體容易受到哪些熱病、熱傷害?碰上這些熱傷害又該如何正確處理?今日專題將作分析,並提供民眾正確處置的方式建議,供民眾夏天遇環境熱傷害時運用。

炎炎夏日,高溫環境熱,恐造成民眾出現哪些熱病?國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詹佳孟指出,包括中暑、熱衰竭、熱昏厥與熱抽筋等,都是處高溫環境下會造成的熱傷害,臨床以中暑、熱衰竭最為常見,但提醒民眾若已出現中暑症狀,應馬上就醫。

國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詹佳孟指出,不論是中暑、熱衰竭、熱昏厥或熱抽筋等,都是因天氣熱,流汗多、脫水,身體一時無法反應所導致。不過,不管是中暑或熱衰竭等,因其臨床表現症狀,略有不同,因此各有相關不同的建議處置方式。

急診醫學科醫師詹佳孟分別指出,以中暑來說,患者會出現包括昏迷、叫不醒等意識改變,且有超過40℃高體溫,並常伴隨有無汗症,即皮膚表面呈現乾燥的狀態。

醫師詹佳孟補充,臨床接獲患者因中暑出現的高體溫,多為42、43℃,但也聽聞有人中暑時,體溫高達到45、46℃,且與其他熱衰竭等熱病不同的是,若民眾出現中暑,應馬上就醫,不可輕忽拖延。

而因高溫環境熱產生熱衰竭的患者,則會出現包括頭暈、頭痛、全身無力、噁心、嘔吐、肌肉痛、講話喘、疲勞等不適感覺,且其中暑不同的是,患者體溫正常,但略偏高,除此,患者也不會有無汗症,皮膚仍呈因有流汗,濕濕的感覺。臨床則建議出現熱衰竭患者,應移到陰涼處休息,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。

至於熱昏厥,則是民眾因天氣熱出現脫水,並在姿勢變化時,因姿勢性低血壓而出現短暫昏厥狀況。醫師詹佳孟指出,熱昏厥患者會出現短暫意識喪失的狀況,但昏厥僅持續三十秒內,就會自然清醒,臨床則是建議出現熱昏厥患者,除休息、補充水分,可到急診打點滴盡快恢復正常。

除此,急診醫學科醫師詹佳孟指出,炎炎夏日,很多民眾在運動後,若僅顧及要補充水分,卻忽略補充電解質,就會因低血鈉出現腳抽筋等熱抽筋現象,常見抽筋部位包括肩膀、大小腿,並以小腿最常見會抽筋。

臨床則會建議出現熱抽筋患者,除先移到陰涼處休息,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外,可到醫院打點滴,快速補充電解質。

醫師詹佳孟進而建議民眾,夏日運動打球,補充水分外,別忽略電解質的攝取,建議民眾運動後不妨可喝經稀釋的運動飲料,水分跟運動飲料的稀釋比例約一比一,提供民眾參考。

 
 
中暑、熱衰竭 及時適當處理能救命
炎炎夏日,民眾頭頂大太陽,很容易熱昏頭。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五步驟,供民眾因高溫環境熱,出現熱衰竭、中暑等熱病時,可及時做適度處置,包括盡快移到陰涼處、鬆脫衣物等,但衛生署國健局、急診醫學科醫師詹佳孟師均提醒,民眾若出現昏厥、高體溫且無汗症,應馬上就醫。

國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詹佳孟指出,高溫環境熱會造成的病熱有很多種,舉凡熱衰竭、中暑、抽筋、熱昏厥等,民眾如出現熱衰竭等不適,還可先自行休息,視狀況再選擇是否要就醫,但若已出現中暑症狀,即高體溫、意識改變、昏迷等,且合併無汗症,就不能再拖延,應馬上就醫。

國民健康局兒童及青少年保健組科長蔡益堅則說,民眾若出現心跳加快、呼吸變深變快、手抖等問題,最好馬上就醫。

至於遇環境熱五大處理步驟為盡快移到陰涼處、鬆脫身上衣物、用水擦拭身體和搧風、給予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運動飲料,與盡快送醫。

科長蔡益堅另建議,天氣熱,民眾應避免在高溫下從事戶外運動,若有糖尿病、心臟病等患者,外出應,外出應備妥日常用藥,且注意避免把藥物放置車內高溫環境,以免藥物因高溫失藥效,提醒注意。

【台灣新生報╱記者陳元春/專題報導】

 

01261318.gi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