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意!不可踩的7大孩子地雷

2013070111:32

 

 

注意!不可踩的7大孩子地雷

採訪整理/張慧心、李松齡

青春期的孩子就是『想做自己』,為了

證明自己能作主,絕對不會順著媽媽的

意思走,因為小孩想告訴你:我跟你

不一樣,我長大了,你沒發現嗎?

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必須是「有點黏

又有點不黏」,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

黃倫芬提出

7大父母應避免踩到的 「地雷」:

1.批評子女的行為有位高中生去

補習班補習,在公車上睡著了,老師

打電話到家中查問,回家時媽媽便

興師問罪:「那麼短的距離,你也

睡得著……我早告訴你,晚上不要

一直上網,那麼晚睡……」 雖然媽媽

說得都對,但當父母賺到道理後,

得到的卻是小孩對你的不滿。

「本來孩子應該恨自己,但因為被罵,

他開始遷怒,將倒楣的氣轉到你身上,

覺得父母也該負責!」 黃倫芬建議

媽媽們換個角度想,改以獎勵的方式,

鼓勵孩子解決補習不能準時抵達的

問題,否則下次發生同樣的情形,

小孩很可能被情緒帶著走,坐過站

就乾脆不去了。

2.批評子女的朋友多數父母知道

子女的朋友有品行問題,都會希望

子女能保持距離。如果父母說,

「不要與某某人交往,他會把你帶壞」

或「某某人簡直是你的最佳損友」,

孩子不會覺得妳在關心他,只覺得:

「媽媽在攻擊我的朋友」,基於

正義感,一定要保護朋友,對抗父母。

「怎麼大人都是這樣,他只是不愛

讀書而已,並不是壞孩子;再說,

你不信任我嗎?你覺得我沒有判斷

事情的能力嗎……」 這時,如何

溝通是媽媽的最大挑戰,單純的好心

不表示子女聽得進去,若想把自己的

人生經驗與智慧送給孩子,不妨換個

角度和子女討論:「如果你不能

穩住自己,就會害他被別人說──

是他把你帶壞的。」當然,這樣的

討論暫時到此為止,但仍要持續

注意子女後續的表現,並適時地

關心與提醒,才不會惡夢成真。

3.糾正口頭禪青少年多有口頭禪,

但只要父母一糾正,彼此溝通關係

就結束了。 黃倫芬指出,可以對他

的表達有所疑問,但不要直接反應

他是不對的。例如:可以問他:

「屁是什麼意思?」「會不會被誤解

你很愛放屁?」或「你說『屁啦!』

是生我的氣嗎?」 如果孩子偶爾

脫口而出髒話、三字經,可能是同儕間

流傳的語彙,或自覺很酷,故意說出口。

例如:有些孩子聚在一起時,很喜歡

講「靠北!」 父母如果覺得聽起來

刺耳,不妨用經驗和智慧接受挑戰,

不直接把孩子說的話當成是對父母的

攻擊。 找尋適當時機,和孩子討論:

說髒話或罵三字經給人的感覺。

如果孩子嘴硬認為,「不會呀,我覺得

很酷!」千萬不要繼續辯下去,只要

心平氣和提醒孩子:這個家是大家

共有的,家長有權利規範這個空間的

「環保」標準,所以至少在22歲以前,

不可以在家說粗話、罵三字經,以示

對家長的尊重。 至於將來他們

為人家長,想規劃什麼家規,

由他們自己決定。

4.喜歡做結論父母提供經驗分享時,

最好讓子女自然而然有心得,而不是

將結論告訴他。當然,這需要過程

和時間,如果父母的分享只是分享,

讓教化隱藏於無形,子女通常會參考。

若一定要子女遵循,子女就會問

「為什麼」,反而不會去想對自己

有何好處,尤其是和媽媽關係親密

的兒子,此時會把媽媽看扁,甚至和

媽媽對立。 「青春期的孩子就是

『想做自己』,只要結論是媽媽說的

為了證明自己能作主,也會有其他

好主意,絕對不會順著媽媽的意思走,

因為小孩想告訴你:我跟你不一樣,

我長大了,你沒發現嗎?」所以媽媽

要有更寬大的心胸來原諒孩子,承認

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,否則日子

會很難過。

5.不信任子女愈信任孩子,孩子

愈會讓你信任。即便孩子曾嚇唬妳:

「有很多事我並沒有完全告訴妳!」

或媽媽擔心孩子受到同儕影響,對

孩子所說的話,還是要99%相信,

千萬不可坦言:「我覺得你一定

會被誰影響。」 當然,這並非意

味著媽媽就不能查證,或再次確認

孩子是否言行一致,只是方法需要

更有技巧。例如:當發現孩子這陣子

行為比較浮動,可試著關心他:

「是不是發生什麼事?」同時藉由

電影或電視劇情談論:「如何不受

魔力的誘惑?」、「電影《魔戒》

的主角為何將魔戒丟掉?他怎麼

做到的?」找到共同的話題點。

6.偷看隱私為瞭解子女,有些媽媽

常忍不住偷看子女的日記,看了又

擔心,擔心就忍不住去問,問了就

穿幫,親子關係因此破裂,得不償失。

其實瞭解對方的正當方法是學習如何

溝通,例如:與子女分享自己小時候

的糗事或失戀經驗等,孩子只要心有

所感,一定會發問或分享自己的想法。

曾有個女孩提到,母親送她最好的

禮物,就是尊重她的隱私權。事實上,

父母尊重及相信孩子,青少年會很

感激,所以千萬不要偷看他們的信件

或日記。或許媽媽會想:又沒什麼

見不得人的事,看看會怎樣?但孩子

的想法是:希望不受干擾,擁有一片

自由不受監視的天空。媽媽如果真的

不放心,一定要翻孩子的抽屜,偷看

日記或有無違禁品,一定要很有技巧,

否則關係會立即降到冰點。 黃倫芬

提出忠告,維持良好關係比問清楚

每日行蹤細節更重要。「其實建立

好關係,他們什麼都肯跟你說。」

所以面對孩子青春期時,父母應關心

「如何讓親子關係不要斷掉」,

而不是「你做了哪些行為?」

例如:當孩子沉迷電玩時,只是

一味地不准他上網,或扣除零用錢,

不讓他到外面上網,就是指關心

他的「行為」,但如果父母可以

問孩子,沉迷是什麼樣的心情?

什麼時候開始的?當時有什麼

事情發生嗎?在逃避什麼事情?

我可以協助你嗎?反而會讓孩子

覺得窩心,瞭解父母是真的想

幫助他解決問題。

7.過度關心擔任慈濟功德會懿德媽媽

多年的林桂慧則提醒媽媽,不要讓孩子

覺得媽媽的愛有負擔。曾擔任過國中

國文老師及輔導老師的她,兒子上

國中時,林桂慧也在該校任教,每天

都要等兒子放學一起回家,中午還會

逛到兒子班上看他,讓兒子備受壓力,

覺得受到監視,似乎成績稍稍不好,

媽媽都會第一個知道。 其實孩子

從國一開始,就不喜歡媽媽把他當

小寶寶看待,不過,要放手也不能

立刻放手,必須從國小五、六年級

開始,試著讓孩子獨立成長,孩子

上國中後,才能自己處理一些事情,

學習獨當一面。如果上國中還不會

坐公車,就表示父母放得慢了些。

她還記得,兒子去美國讀研究所

半年後,她才前往探望,結果兒子

說:「別人的父母到現在都還沒來

看孩子,你太操心了。」此外,對於

林桂慧煮好吃的食物,兒子也不領情,

一直說自己會料理,她不服氣地反問:

「你自己弄得有那麼豐富可口嗎?」

孩子說:「你來了,煮這麼多,

等你走了,我不是掉到地獄了?」

她一聽,頗有道理,再看兒子把自己

打理得不錯,也懂得節儉過日子,

活得很好、學得很多,立刻收手、

放心了。

(編按:本文摘自《當更年期遇上

青春期》,大家健康雜誌出版)

【尊重智慧財產權,轉載請註明

出自來源:大家健康雜誌102年1、2月合刊號